【正文】近段时间,正是翠冠梨管护的关键时期,杨应建除了处理村里的日常事务,他整天和村民们在一起管护梨园。近日,记者见到杨应建的时候,他正在指导村民为梨园打除草剂。
【正文】村里的这个翠冠梨基地有1800亩,是杨应建带领村民在2014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覆盖了吉安村5、7、8三个组。这三个组是吉安村海拔最高、地理条件最差的,由于没有产业,当地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村民生活比较困难。杨应建将村里其他组发展特色产业、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成功经验介绍给这三个组的村民,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2014年,在区级相关部门和铁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吉安村成立了白角山翠冠梨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 管护成本相对比较低、经济效益很好的翠冠梨。村民以土地入股49%,农民变为股东,土地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三变”改革激活了村里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村民种植、管护翠冠梨的热情空前高涨,基地规模很快发展到1800亩。不过,发展产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翠冠梨种植下去后,遇到了管护资金难题。
【正文】2015年,杨应建和其他村、支“两委”干部研究后提出,将专业合作社所持有的30%股权向村民转让融资。虽然这是一个改革创新的办法,但村民觉得这个产业短期内难以有收益,大多数村民观望。眼看杂草即将盖过梨树苗,心痛不已的杨应建拿出自己的积蓄10万元,第一个认购了股权。随后,村党支部其他党员也积极筹集资金。最终,村党支部的8名党员都认购了股权,共融资80万元,基本解决了翠冠梨基地管护的资金问题。
杨应建算了一笔账,这三个组以土地入股的村民有1500多人,其中贫困户48户100多人。今年,村里的翠冠梨将正式挂果,预计产量在40万斤左右,翠冠梨将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正文】虽然翠冠梨要7月底才成熟上市,杨应建已经主动邀请城区的水果经销商到基地考察,与他们初步达成了水果销售协议,让村民吃上市场“定心丸”。杨应建还在思考怎样发展乡村旅游,让城里人到村里来体验田园风光,吃农家菜,购买特色农产品,拓宽村民的增收渠道。
【正文】现在,吉安村发展起了杨梅、翠冠梨、枇杷、水蜜桃等特色产业6000多亩,一跃成为全区产业大村之一,产业覆盖了全部村民。村民们在土地入股、土地流转、果园务工中分享到了产业红利,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小康道路。
【正文】在杨应建的带领下,村民们团结奋斗,苦干实干,昔日贫穷的山乡已经变为瓜果飘香的金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