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白羊镇大弯村一组看到,村民刘劲松正在自己的养鸡场里忙活着。43岁的刘劲松8年前在北京一家养殖场打工,几年摸爬滚打下来,他掌握了养殖技术,成为那家养殖场的技术骨干。2008年,他谢绝了那家养殖场老板的高薪挽留,回到万州,在太安镇建了一家养鸡场。去年4月,他又把养鸡场搬回自己的老家白羊镇大弯村,开始了新的创业。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他流转了近4亩土地,投入100多万元,建起了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养鸡场。因为有了在北京的打工经历和在太安镇的创业经历,刘劲松在老家建起养鸡场后,在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养殖成本上动起了脑筋。在请教养殖专家并进行市场考察后,刘劲松投入30多万元,从河北省引进了一套自动化设备,鸡笼、料槽都是按照标准设计、生产的,为鸡投放饲料、供水、清洗都实现了自动化,既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降低了成本。
【采访】白羊镇大弯村一组村民 刘劲松 以前没有安自动设备投料的时候,每天一个人要投四次,一次要花两个小时,一天要花八个小时的人工。现在改进了用自动化设备,一天投四次料,一次只需要几分钟,一天下来只需要十几分钟,大大提高了效率,喂料又还均匀。
【正文】平常,刘劲松为这些鸡喂玉米和专用浓缩饲料,每天需要为这些鸡投放玉米1200斤,全年下来需要玉米180多吨,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在进行市场价格对比后,刘劲松从外地购买玉米,通过火车运到万州,他再用货车运回来。
【采访】白羊镇大弯村一组村民 刘劲松 养殖要从各方面出发,能降低成本就要降低成本。以前在本地购买玉米,每斤要一元一角钱。现在从河北、山西那边调过来,每斤只要九角多钱,大大降低了成本。
【正文】刘劲松养殖的是蛋鸡,提高产蛋率是增加养殖效益的关键。他除了不断学习新的养殖技术,向养殖专家和同行学习外,还不断总结经验,找到养殖窍门。
【采访】白羊镇大弯村一组村民 刘劲松 提高产蛋率,第一在于管理,第二料比,要善于观察,(在饲料中)增加蛋白,蛋鸡不像肉鸡,每天要观察鸡舍,(做好防疫)搞好管理。
【正文】现在,刘劲松养殖的蛋鸡有1.1万只,平均每天产蛋1000斤左右,产蛋率达到90%。凭着质量和诚信,他把鸡蛋销售到城区部分超市、医院、学校,还供不应求。一年下来,有几十万元的纯收入。
【采访】白羊镇大弯村一组村民 刘劲松 我现在准备把周边的林地流转过来,准备在外面养殖生态鸡,提高效益。
【正文】刘劲松说,虽然养鸡很辛苦,只要肯吃苦肯付出,在农村创业,一样可以成功。
【采访】白羊镇大弯村一组村民 刘劲松 现在已经有几家村民在跟我养鸡了,带动周边的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