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龙驹镇分水村位于龙驹镇东北部,距离场镇26公里,共有828户2406人,其中贫困户138户452人。刚到村里的第一天,邓学梅就发现,进村的路太窄,河上没有一座桥,当地没有支柱产业,村里还流传着“分水河,两岸坡,上山过爬,下山过梭,平时干沟沟,下雨就过不到河”的顺口溜。但邓学梅并没有气馁,她迅速转换角色,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找准阻碍分水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采访】龙驹镇分水村第一书记邓学梅 2017年11月刚好到这个村的时候 这些村民给我反映的就是需要修桥 他们在阴坡这边住 到阳坡那边干农活 如果没有桥 遇到下雨天 根本过不了河 村民冲走了 学生遇到洪水季节冲走了
【正文】2017年夏天,由于普降暴雨,分水河涨水,村民尹长林在过河的时候,被河水冲走了十多米。
【采访】村民尹长林 石头一滑 一下都滑下去了 跟着水就流起走了 (啷个爬起来的)靠着石头爬起来的
【正文】“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邓学梅立即向单位领导汇报情况,争取到了资金,准备着手修桥。
【采访】村民李福生 邓书记第一次到我们这里来 要求修这个桥 当时群众以为和以前一样开玩笑 (村里)贫困 申请了很多次 都没有得到实现
【采访】龙驹镇分水村第一书记邓学梅 经过请示 党委会研究 得到了公路局领导的大力支持 争取到了72万元资金
【采访】村民李福生 最后来了个邓书记 说了两三天之后 真正挖机开起 修到腊月二十八 这正月初八又继续开始 不到两个月就修好了
【采访】龙驹镇分水村 第一书记邓学梅 修了三座公路桥 两座人行桥 极大地方便了分水村村民的出行 也方便了产业园的发展
【采访】村民尹长林 走路大方些 全靠政策来得好
【正文】常言道:“无业不兴、无业不富。”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邓学梅知道,分水村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必须发展支柱产业。很快,邓学梅就请来了农业产业方面的专家,专家结合分水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建议当地发展粉黛脆李,村支两委干部和党员做表率,带头出资金、土地入股,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村里成立起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占股30%,其中包括贫困户、低保户在内的128户村民;将国家产业发展补助金的一半作为村集体资产参股,占股22%;村干部、村民自愿现金入股,帮扶单位为贫困户每户捐赠1000元入股,共占股48%。这种股权设计让大家热情高涨,短短几周时间,现金入股就达50多万元。村民们对组织的信任感越来越强,村支两委的号召力、凝聚力大大提高。
【正文】去年1月18日,分水村李子产业园破土动工。当年6月,500亩标准化产业园建成 ,在产业园产生效益之前,合作社为全村老百姓提供务工岗位,困难群众优先。目前,在产业园务工的村民有300多人,其中建卡贫困户80多人,仅去年就共计发放工资27万元。
【采访】龙驹镇分水村第一书记邓学梅总共有500亩 大概一亩能产3000斤 最小的李子卖7元钱一斤 一亩的产值达到2.1万 除去管养成本 一亩大概有1.5万的纯利润
【采访】村民 李福靖 真的让我们群众达到致富的目的
【正文】 如今的分水村,正在经历一场美丽的嬗变,产业得到发展,基础得到改善,干群关系和谐,展现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邓学梅荣获重庆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第一书记为民服务的宗旨,用真心、真情、实干为分水村带来了发展活力,赢得了民心回归。
【正文】
【正文】邓雪梅还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为村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目前,区公路局在村里投资新建了两座人行便桥、三座公路桥。区公路局还将出资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准备将村里的一条村级公路改造升级为沥青混凝土县道,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们看到了人群中的村第一书记邓学梅,纷纷上前热情地打招呼,向她表示感谢:“谢谢邓书记帮我们争取啊,不然这条路不晓得要好久才能修。“ “邓书记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会记得你。”“这下我们放心了,感谢邓书记!”
村民的心凝聚起来了,村组织的威望回来了。看着这些自发前来庆祝的村民,邓学梅这位作风泼辣、行事干练的第一书记,面对刚进村时的冷遇、茫然和焦虑都没流过泪的女强人,也禁不住热泪盈眶。
( 可到村里的第一天,所见所闻就让她的心凉了半截:进村的路太窄,河上没有一座桥,全村没有支柱产业,村级班子人心不稳,大家对她这个城里来的女人也不信任。
“我记得邓书记刚来的那一天,坐在我们村便民服务中心的大厅里,表情严肃,也不和我们说话。”村支书张洪斌说,当时他们对这个“高冷”的第一书记也不大感冒,心想一个城里人会知道农村老百姓想要什么吗?
大家的态度并没有让邓学梅气馁。她迅速转换角色,走家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召开村民座谈会,找准阻碍分水村发展的痛点和难点。
当时的分水村,村民基本上仍是从事传统农作物种植,靠天吃饭。常言道:“无业不兴、无业不富。”长期从事财务工作的邓学梅知道,分水村要实现真正的脱贫,必须发展支柱产业。
要发展产业,谈何容易?邓学梅刚把这一想法说出来,村民都表示怀疑,干部也信心不足。“以前又不是没发展过,看看现在是个啥样子嘛,基本上都没人管了。” “要搞你们搞,我还是种我的‘三大坨’稳定些。” “过说哟,到底发展啥子产业,资金从哪来、技术哪个来负责?”……村民们七嘴八舌,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