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镇有一名八零后女村支书,她天天行走在田坎上,用真情实意与村民交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
近段时间,每天一大早,新乡镇万顺村的村支书崔巧玉都会出现在正在修建的村级行道路的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进度。这也是她作为一个80后女村支书一天忙碌工作的开始。万顺村位于新乡镇场镇边缘,是市级贫困村,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2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71%,有建卡贫困人口242人,今年扶贫攻坚的任务为2015年整村脱贫,这对于年轻的崔巧玉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而眼前正在修建的这条5公里人行道就是村里的脱贫项目之一,修好后可以有效缓解村民们长期以来的出行问题。崔巧玉对此不敢有丝毫懈怠,特别地上心。
崔与村民的对话(这条路修好后就可以吧村里的物资运出去。。。。。。)
在扶贫攻坚之前, 万顺村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传统的种植业、畜牧业和外出务工,村民整体素质较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崔巧玉就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共同谋划种植1880亩玫瑰香橙来作为村里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村民们却受传统耕作模式的影响,大都不愿冒险放弃土地种植新品种,这给热情满满的崔巧玉当头浇了一瓢冷水。
崔巧玉:以前就是发展了很多红桔,但是农民觉得卖不出去,由于种种原因卖不出去,他觉得没用,所以他都不能引起重视。
那段时间, 为了转变老百姓对玫瑰香橙管护的积极性和信心,崔巧玉天天在田坎上走村串户做乡亲们的工作,村民们却就是不买她的帐,最后,她和村干部经过商量,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齐心协力,带头流转土地。
崔巧玉:我们说这个土地,拿 过来我们管过后,你们照样可以在园子里务工,五十块一天,每月都有活路做,长期在里面锄草施肥等,每月都能保证有活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终于把土地流转过来了。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玫瑰香橙的前景,终于积极地投身到新品种的建设中,建成了绿锄玫瑰香橙园。涉及农户30多户,建卡贫困户5户16人。然而,建园初期,却困难重重,老百姓一时很难接受突然放下传统的耕作模式,仍然在园区土地上种植其它作物,影响了苗木的长势。刚开始,崔巧玉碍于自己是村干部,又和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就拉不开情面去硬性阻止。经过半年的时间,看到确实这样不行,她下定决心改变现状,每天抽中午时间三番五次的开会,特别顽固的就一家一家分别做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订下了规范的制度条约,并完善了基础设施,苗木也有了规范的管护,还不定期地邀请扶贫结对的区农委果树站专家来村里讲授技术,给村民进行扶持。现如今,玫瑰香橙园的一切都走向了正轨,老百姓的经济收入较之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我们现在引进了一个农业公司,他专门在做果品的销售,他自己也有果园,我们想和他合作,带动整个果品的销售,我们的果子在明年,一半以上能投产,销售上是没有问题的,前景还是很可观。
与此同时,崔巧玉和村里一班人利用扶贫攻坚短频快增收产业项目,在区农委及新乡镇党委政府帮助下引进了稻田虾蟹养殖,成立了麻竹专业合作社,发展清水养鱼,村民们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