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陵镇 >详情
真抓实干谋发展 武陵镇:生态涵养 绿色发展
2016-02-01 11:20:46
来源:
字号:

武陵镇紧紧围绕全区生态涵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立足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文化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涵养功能逐渐增强。
近日,在武陵镇下中村如美生态农业公司的基地里,公司董事长杨元太指导村民给桂圆树上肥。前几年,在城里从事建筑和房地产开发的杨元太被武陵镇干部请回老家,将已经荒芜的1500亩土地流转过来,从福建引进了10多个优良品种,打造中国纬度最北的晚熟桂圆基地。
 如美生态农业董事长 杨元太
镇里对我们非常支持
水啊 道路啊
都比较关心 支持
如美生态农业公司入驻下中村后,常年有几十名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不仅让留守妇女有了工作,一些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返回家乡务工。
武陵镇下中村民 杨永芬
一年的工资还剩得到两万元钱
我觉得比以往划得来得多
如美公司负责人的眼光不仅仅停留在种植桂圆上,他从一开始就规划要在基地上做旅游的文章。
如美生态农业董事长 杨元太
2016年准备接待旅游啊
观光啊 度假啊(的游客)
打造成一体化(基地)
武陵镇气候温润,有悠久的桂圆种植历史。在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这个镇围绕移民安稳致富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抓发展、惠民生,坚持“规模化、主题化”理念,突出发展具有地缘优势的特色生态产业。除了发展万亩桂圆,还规划建设万亩蜜柚基地、万亩优质稻基地。在鹿井村,村民张龙元2010年种植的蜜柚,已经有了效益。
鹿井村村民张龙元
去年的产量还是收入了八千多斤
三块钱一斤 反正不愁销路
武陵镇农服中心主任 汪永发
蜜柚这个产品个大 质好
特别是糖分含量高
市场销售前景非常好
武陵镇党委书记 罗重生
目前我们从事生态农业
和旅游相关的企业已经达到16家
我们整个土地的流转
按照规模化 集约化的经营
解决了众多的贫困人口
到园区务工就业
解决了他们的一些基本的生活条件
武陵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万州最早设立县城的地方。(古城遗岛)、武陵江湾、石桥水乡、木枥仙山风景优美。武陵镇将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在石桥村,占地2500亩的石桥水乡湿地公园已经于去年10月1号试营业,游客如织,黄金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四方山“漂流温泉之乡”项目也已经开工建设。发展旅游,交通先行,投资4000多万元的郭武路基本完工,到石桥水乡的8.8公里道路改造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条旅游环线正在成型。武陵镇抓紧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城镇综合改造,城镇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武陵镇弘扬本土文化,龙舟赛、板凳龙等活动在民间广泛兴起;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武陵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等荣誉称号。优美的风景、深厚的文化、淳朴的民风融合在一起,为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武陵镇毫不动摇地抓党的建设,持续用力实施脱贫攻坚,全镇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武陵镇党委书记 罗重生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市委 区委的相关要求
以坚定的政治自觉 强烈的使命担当
务实的工作作风
精心谋划 抓实抓好2016年的工作
为“十三五”平稳开局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 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城镇品质
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镇 市级园林镇
和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做强桂圆 蜜柚两大产业
依托一江 一河 一路发展乡村旅游
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提升服务综合能力
将武陵镇建设成为文化大镇 旅游强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武陵镇的发展轨迹正是完美地践行了这一思想。在生态涵养中发展,在发展中留住乡愁,会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会越来越宽广。

 

 

 

 

 

 

 

 

 

 

 

 


。。。。。。。。。。。。。。。。。。。。。。。

 
 
 
 
 
 
 
 
 
5月4日,市委常委、区委书记王显刚在武陵镇调研时,对武陵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要求区政协为武陵发展作深入关注和调研。庚即,5月18日至19日,区政协主席谭德成带领主席会成员、相关专委会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对武陵镇生态、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并召开座谈会深度协商,积极建言献策。
 
 
 

视察组认为,近年来,武陵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生态涵养发展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本镇实际,立足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勤奋务实,主动作为,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文化融合发展路子,全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态涵养功能逐渐增强。
移民新镇有了新变化。武陵镇是万州移民大镇,是三峡库区全淹全迁移民一类重点集镇,农村移民安置占全区10%,集镇迁建占全区30%。移民迁建阶段,全镇干群经过艰辛努力,顺利完成搬迁安置任务。移民新镇经过演绎发展已初具规模,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较为齐备,休闲广场、交通通讯、供水供气、广播电视等城镇综合配套功能较为完善。同时,交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安全饮水工程全面实施,乡村面貌有了新变化。
特色产业亮点凸显。在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完成后,武陵围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和农民增收致富目标,坚定不移抓发展、惠民生,坚持“规模化、主题化”理念,突出发展具有地缘优势的特色生态产业。重点规划打造全国最北、最晚熟龙眼基地1万亩,目前已引进业主规模种植龙眼5000亩;规划建设蜜柚基地1万亩,打造“万州蜜柚”品牌,已引导武郭路沿线农户栽植发展蜜柚6500亩。发展内涵不断拓展。在移民迁建和产业发展基础上,武陵坚持“提升品质、修炼内涵”,加快建设美丽武陵、文化武陵。实施城镇房屋风貌改造、码头升级改造、休闲广场整治、农贸市场改扩建,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加快新型城镇化;挖掘历史文化,着手木枥山、汉遗址群等独特的人文资源和故城文化开发;弘扬本土文化,龙舟赛、板凳龙等活动在民间广泛兴起;推进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新风民俗逐步形成。近年来,武陵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级生态镇、国家级环境优美镇,市级卫生镇、统筹改革示范中心镇、市级中心镇等荣誉称号。



对武陵镇下一步的发展,视察组认为,要进一步清晰定位和思路:
在当前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三峡后续工作等大背景下,武陵镇作为移民大镇、边贸大镇、中心镇的优势得以凸显,再次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视察组建议武陵镇首先要准确自身定位,体现差异性、可比性和唯一性,确保发展更有明确目标,更有区域特色。视察组认为,中国被称为“武陵”的地方还包括绵延渝、鄂、湘、黔的武陵山、武陵山余脉之常德武陵以及广西南宁武陵镇等,唯独万州武陵依江而建。武陵镇濒临长江主干道,境内有禹安、下中、河溪口三个江湾,水域面积近10平方公里,岸线优美,岛屿众多,形成独特的“江湾”景观。此外,武陵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为县治所,历史上享有“小万县”的美誉;有宋代古城遗址、道教木枥观遗址,有杨贵妃和大禹的传说,有历代著名诗人作诗留赋,有龙舟文化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板凳龙等。为此,建议围绕“江湾武陵,故城圣观”做发展文章,以此凸现武陵江湾的现实壮观和浩荡的历史文化特色。
视察组认为,武陵镇有丰富的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做好山水与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文章,契合生态涵养发展要求,也是武陵镇科学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之源。视察组建议,武陵镇在做好常规性工作基础之上,应重点结合已具备规模的农业产业项目,做好文化、旅游融入文章。
具体实施六大工程,即提升打造三个项目,新包装策划三个项目。
(一)提升打造三个项目
“石桥水乡”:据了解,武陵镇现已引进万俱农业开发公司,
在石桥村流转土地2500亩,计划投资8000万元,打造“石桥水
乡花海生态农业园”。目前,万州区内及周边区县建设花海的项目较多,且有的已相对成熟,如果此项目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同质化,很难形成竞争力和吸引力。武陵镇石桥河畔有十分优美的山水资源和湿地风光,建议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引导业主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将其打造成集山、水、花、石、桥于一体的“石桥水乡”休闲观光园,让人们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具体的项目建设上,可分主题进行打造。 刻下“石”文化,利用本地丰富的石崖资源,将关于武陵风土人情、石文化、桥文化的诗文镌刻其上;搭建“桥”文化,利用现存风格迥异的小石桥,将武陵的历史名人、武陵八景等元素赋于桥身,重现历史人文和景观;激活“水”文化,对溪水进行净化,修建人行长廊步道和亲水平台,让游人在这里寻找童年记忆;插上“花”文化,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花品结构,体现独有性和观赏性,着力打造万州乃至重庆赏花摄影好去处;同时,对当地民房适当整修,外观保持“土气”的原始风貌,室内赋予现代时尚的内涵,成为人们休闲度假之地。
“贵妃五临”:历史上的武陵镇以生产荔枝著称,唐代武宁(现武陵)曾作为宫廷荔枝特供地,名闻长安,传说杨贵妃曾五临此地。目前,该镇已引进重庆如美公司,在下中村种植荔枝200亩。下一步,建议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将荔枝产业发展壮大,并将贵妃文化融入其中,建设荔枝特色产业园。具体实施中,可将荔枝园命名为“贵妃五临”,图文讲述贵妃《初到武宁尝荔枝》、《投奔叔父过武宁》等传说故事。通过农业产业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既能壮大荔枝产业,又能促进旅游观光产业发展。
“故城龙眼”:龙眼,亦名桂圆,也是武陵镇的传统特色水果。近年来,武陵镇引进重庆雁谷、重庆如美等企业,在黄金村、下中村流转土地建设龙眼基地5000亩,并与福建、重庆等地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实现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由于武陵种植龙眼与荔枝一样历史悠久,且现存有上百年的龙眼树,承载着曾经的沧桑,仿若逝去的故城文化再现,建议在现有龙眼园基础上,有机植入故城文化,将历史文化与农业产业完美融合,强化旅游休闲功能,进一步发展壮大龙眼产业。具体来讲,可将龙眼园命名为“故城龙眼”农业园,完善从开花到观赏、采摘、加工产业链;园中以图片、文字、诗赋等形式展示宋城文脉、故镇文化、移民迁建、老街老景、风土人情,让游客在入园观赏、采摘的过程中,感受这座千年故城、移民故镇的历史印记和壮美画卷。
(二)包装策划三个项目
“木枥仙山”:位于武陵禹安村,木枥山半岛面积600余亩,海拔236米。此山一面临江,一面靠山,东南面是一壁临江拔起的悬岩,整座山地形奇特,气候宜人,环境古幽。此山因有“四大天师”之一的许旌阳得道升天之所——木枥观而得名,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的典故更是众人皆知,是武陵镇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此,建议将“木枥仙山”作为重点旅游景区进行策划包装打造,突出“仙气”“灵气”和“秀气”的特色。在开发思路上,重点要原生态保护好山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避免大拆大建;深入发掘许旌阳的故事、名言,以及道教文化发展历程,通过碑刻、文化长廊等形式展现;在周边长江消落带上,分区配置多样性的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打造候鸟栖息地,与仙山景观协调呼应。
“禹安江湾”:位于武陵场上游的禹安沱,北起观音岩,南至木枥山,东南临长江,西北依一片山岗,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1公里。三峡工程蓄水后,在禹安沱形成一个天然的江湾,其独特景致在长江流域不可多见。据《万县志》载,大禹治水曾途经武陵,疲劳之至便在一个小山村安稳地睡了一个好觉,后人将这个小山村命名为禹安。为此,建议充分利用禹安沱天然的江湾资源和历史流传下来的美丽传说,策划包装规划建设“禹安江湾”旅游景区,将其打造成为人们对大禹的纪念之地。景区建设上,可在江湾适当位置塑一尊大禹雕像,供游客瞻仰;沿江湾修建一条栈桥,使其成为游客观江听风的“江上走廊”;还可在江湾建浮床花海,为江湾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增强景区吸引力。
“宋城遗岛”:武陵镇下中村被考古学家确认为宋代古城武
宁县治所在地,宋代诗人苏洵、苏轼、黄庭坚、王周等曾在此作诗留赋。宋城遗址留下了武陵作为政治重镇、繁荣水码头的历史记忆。武宁宋城虽已随历史沉入江底,但人们在这里依然能感受到武陵厚重的历史文化,产生无限遐思。江水涨落间,形成的岛屿众多,风景别致,建议将宋城遗址命名为“宋城遗岛”,并作为历史人文景观进行打造。建设思路上,不宜再去复建一座城,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对史上的宋城文化进行再现和展示。如在岛的入口处树一座宋代风格牌坊,修建一条长廊,将宋代武宁县的史料和苏轼、苏洵、黄庭坚等名家留下的文学作品雕刻在长廊上;以动漫形式虚拟一座城,修建一处宋朝风格民居,播放武宁宋城3D动漫宣传片,让游客在此感受历史、体验穿越;利用宋城遗岛优越的地势条件,定期举办龙舟赛事,开展龙舟体验活动,将此地打造为万州乃至重庆市的龙舟比赛基地。
由此联想到,云阳县围绕登山石梯整体打造“三峡梯城”,开县围绕汉丰湖规划建设“西部水都”,都是将城市作为景区进行打造。视察组认为,武陵镇应当学习借鉴云阳县和开县的规划建设理念,以上述六大项目为重点支撑,以点连线,以线带片,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江湾武陵,故城圣观”景区。这样,可以让“武陵梦”变成现实,使之走出万州、走出重庆、走向全国。



为进一步加快武陵发展,视察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武陵要有新认识
视察组认为,武陵镇经过移民迁建和后期坚持不懈的努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了三块国家级牌子和三块市级牌子。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和现实基础来看,加快武陵发展对全区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边贸经济的角度看,武陵镇位于万州西南部,地处万州、忠县、石柱三地交界处,区位优势独特。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武陵将成为我区发展边贸经济的重要支点。从中心镇建设的角度看,武陵镇距离万州主城陆路73公里、水路37公里,对区内周边乡镇具有较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武陵具有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和生态产业基础,将产业与文化、旅游与文化融合,走出一条生态涵养发展的成功路子,将有力地促进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从移民安稳致富的角度看,武陵镇作为移民大镇,其移民的安稳致富问题,对全区工作大局影响深远。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支持指导武陵镇抢抓发展机遇,做足做好移民生态文化特色文章,巩固拓展文明村镇建设成果。
(二)对武陵要重点关注
如上所述,武陵镇的发展不仅是乡镇自身的事,也是全区的事。当前,武陵镇的发展与全区大局一样,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不能等待交通条件、产业基础相对满意后再推动,而应当未雨绸缪,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以谋划和推动。武陵镇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具备打造“江湾文化”、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我区应在打造太安“美丽田园”、罗田“茶马古镇”的基础上,将武陵镇的“江湾文化”作为乡村旅游的第三张名片来打造。建议充分利用武陵镇移民、生态、文明三张“牌”叠加的独特优势,积极争取各个层面的支持,努力成为全国移民生态文明示范镇。
(三)对连接武陵交通要提速
当前,武陵镇交通基础设施较为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区里应当加大对该镇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设出入境快速通道,畅通境内各区域的连接道路,为产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近期重点应当是提速已规划和动工的沿江公路升级改造、武郭路白改黑项目,严格质量标准,确保加长保鲜车能够通行;提升武陵至石宝寨的公路等级。鉴于新乡、长坪、燕山与武陵交往的水上通道汽车轮渡已停运,而这些区域乡愁、习俗相近,两岸的人希望加强交往,建议尽快恢复武陵至新乡的汽车轮渡,活跃两地。远期要积极争取、尽快启动建设万忠北线高速公路,更长远考虑规划建设武陵长江大桥。通过道路的建设和改造,对内形成武陵、瀼渡、甘宁三镇互联,对外形成武陵、忠县石宝寨两地互通,实现万州大瀑布、忠县石宝寨等周边景点与江湾武陵串联一线的旅游热线,形成更强劲的联动态势。
(四)对武陵的发展要序时推动
对于武陵镇的发展,应当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分轻重缓急有序推进。首先,固定一些节会。如固定开展龙舟赛、龙舟体验活动,开展板凳龙演出、比赛活动,把水龙和旱龙共舞的龙舟文化做得有声有色,以此增强武陵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其次,扶持现有产业。对目前已有一定发展基础、有业主支撑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扶持,能够在短期内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如依托现有的石桥花海建设“石桥水乡”产业园,依托现有的黄金村、下中村龙眼园建设“故城龙眼”产业园,依托现有的荔枝产业建设“贵妃五临”产业园等。第三,开展规划和策划。对“木枥仙山”“宋城遗岛”“禹安江湾”等项目,聘请专家进行规划和策划,运用市场机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进实施。先期重点是做好一些基础工作,如多渠道寻访、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绘制古城遗址、木枥观的原貌图等。
(五)对武陵的宣传要加强统筹指导
加强对武陵镇生态、人文、产业的深度宣传,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全区范围内征集武陵镇形象logo,展现武陵的内涵与气质。编撰旅游文化宣传手册,宣传武陵丰厚的历史文化。创作武陵宣传歌曲,使武陵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利用全媒体平台多渠道、多方式宣传推广武陵,以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实现宣传的高度和深度,以微信、APP、网络等新媒体实现广度和精度,形成宣传武陵、推广武陵、美誉武陵的舆论场。

。。。。。。。。。。。
交通
2014年至2015年,武陵镇党委、政府为切实解决全镇农村居民点对外道路出行及产业发展交通瓶颈,提前规划实施撤并村及组级公路通畅工程,以三峡后续、扶贫攻坚等项目扶持为契机,充分整合交通、移民、扶贫、土地整理、中心镇建设、村级土地复垦集体资金、土地流转园区业主自筹资金等1.2亿元,实施了一批重点交通民生工程。
武陵镇进出主干道建设工程:
一是辖区县道油化升级改造。三峡后续投资4109万实施了19公里的武陵镇郭武路改造工程,以此机遇一并实施了武陵集镇南都路、源阳路、椅城路、将军路、临江路集镇道路油化,从而提升了集镇品质化升级。
二是区财政投资2000万于今年10月启动实施了8.8公里的“武陵镇石(桥)龙(沙)路改造工程”,从而为我镇新增了第二条出镇油化主干道,并提升了万忠路-石桥水乡-沿江路的乡镇旅游路线。
三是申请沿江路升级改造工程,争取在2017年实施,届时将又现有的6m宽全部升级改造为8.5m。
武陵镇辖区公路建设情况:
一是农村公路硬化通畅工程。2014年全镇集合移民后续及村级复垦集体资金2000万元新硬化农村公路50公里,2015-2016新规划启动实施扶贫村级移民贫困村公路硬化50公里,拟投资2000万元。
二是农村公路拓宽工程。2015年投资430万启动实施复龙、朝阳、石桥、鹿井四个村31公里原2006-2008年最早硬化的3米宽或3.5米宽的镇道拓宽工程,以及郭武路、石龙路扩宽工程、禹安龙舟基地扩宽工程,全镇2015年公路扩宽里程达60公里。
三是新建开挖泥结(片碎石)道路工程。全镇禹安、八羊、鹿井、复龙、长塝、乐安、黄金、朝阳等村实施交通通达工程、扶贫村组级道路通达项目、“一事一议”连接道路、土地流转园区业主产业发展道路建设等新开挖60余公里泥结片碎石道路。
五是切实加强村组级公路养护管理。为切实巩固辖区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提高农村道路通行质量,保障农村公路完好畅通。武陵镇坚持建、管、养并重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加强考核的原则,切实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现有村组级公路114.045公里,13个村各自负责辖区内村组级公路养护,按相关文件分季度考核,依照镇农办考核结果分等级发放管护经费。
六是制作特色文化指路牌。围绕武陵镇历史文化底蕴,特色乡村旅游环线,制作安装特色文化指路牌240块,道路警示牌300块,改善群众出行。
通过交通民生工程的实施,目前,武陵全镇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出行网,不仅如此,各村也已形成村村有交通环线无断头路的良好交通路网。

。。。。。。。。。。。。。。。。。。。。
扶贫攻坚开始以来,武陵镇立足现有产业格局,争取14各产业项目,投入资金685万元,发展水果、花卉、养殖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和推进贫困村产业发展,改善原有园区基础设施条件,带动农户致富增收;注重解决群众的出行难、吃水难问题。投入资金1146.33万元,新硬化公路25.5公里,投入资金202万元将朝阳、石桥、复龙3个贫困村村级主干道15.3公里扩宽至5米,投入资金240万元;新建仿木人行便道25公里,全镇20人以上院落基本上通上硬化人行便道,实现了群众梦寐以求的“道路屋跟前,走路不湿鞋”,同时业提升了我镇乡村旅游品质,带动贫困户发展民宿经济,增加收入;投资147.45万元,新建下中、黄金、朝阳3各村集中供水工程,保障贫困户都用上“放心水”,利用饮水安全节余资金83.5万元,全面开展扶贫人饮工程,为全镇127户贫困户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筹措资金236万,新建便民服务中心4个、整修便民服务中心1个,按照统一风貌设计要求,打造汉风建筑,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将各村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乡村旅游接待点。
。。。。。。。。。。。。。。

四方山
四方山森林湿地公园为四方国际集团旗下,重庆四方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业主进行建设,属于四方山开发系列项目之一,项目总用地规模4200亩。其中天然生态渔场及配套2200亩(含四号水库200亩),观光采摘园1500亩,水上运动中心250亩,漂流、温泉、龙王洞探险等刺激体验项目150亩,接待服务中心50亩,公用及配套设施50亩。计划年产优质鲤鱼90吨、草鱼96吨、鲢鱼72吨、鲫鱼30吨,特色鳅鱼38吨,塔罗科血橙1500吨,草莓等其它水果300吨,年均接待游客6-8万/人次。
生态旅游风景区建设与特色农业发展相结合,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必将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提供新的思路,注入新的内涵。
黄金、下中桂圆
引进重庆雁谷、重庆如美,在黄金、下中村流转土地6500亩种植桂圆。重庆雁谷农业在去年再次投入1100万元,栽植桂圆大树3万株;重庆如美农业再次投入500万元实施园区水利设施建设,5000亩的桂圆园区呈现新景象。
目前,如美园区已完成12公里泥结碎石路,其中,硬化了2公路的彩色混凝土路面;新修山坪塘17口,整修2口,蓄水总容量约70000m,新建灌溉渠2公里,安装喷灌系统2公里,整修基地用房2000平方米。
目前,雁谷农业园已修建产业道6公里、人行道12公里、蓄水池和山坪塘64口。
鹿井、长塝蜜柚
2003年起,在福建省农科院和万州区果树站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引进福建平和县优质蜜柚品种,分别在鹿井、和平、长塝、八羊、复龙、朝阳、客群、黄金和下中等村进行大规模蜜柚栽种。吸引了万州及周边地区不少游客前来游览观光并亲身入园采摘鲜果,对带动农户增收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中尤以鹿井、长塝蜜柚园为核心。其中鹿井蜜柚品牌被评为万州区2015年我最喜爱的农产品。长塝村蜜柚园占地1000亩,1.95万余株果树,正在规划污染治理工程,计划修建输送管网 5000米直接将新猪场的天然肥输送到果园,并将继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石桥水乡
位于武陵镇石桥村石桥河畔,距万州双河口40分钟车程。
该园占地2500亩,现已修建产业道路5公里、人行道路路2里、水渠 2公里、蓄水池7口,栽植波斯菊、薰衣草、知音、四季野花、太空荷花等800亩,观花果园800亩,培育休闲湿地900亩。土地流转涉及石桥村群众约200户720人,极大地带动了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
石桥水乡黄金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3.6万人次,自驾游车辆每天达400辆以上,带动周边100余户群众通过出售桂圆、蜜柚等特产增收致富,培育新型农家乐6家,武陵扣碗、长江鱼等特色餐饮业呈现数倍增长。

。。。。。。。。。。。。。。。。。。。
一键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