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一个孩子,就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2020-05-07 10:00:22
来源:
有书
近日,微博上关于“学生上网课的真实状态”的话题,引起了上千万网友的关注和讨论。视频中,有的孩子,一边睡觉,一边上课;有的孩子,用电脑听课,手机玩游戏。更有甚者,左手可乐奶茶冰雪碧,右手炸鸡汉堡大薯条,一边上课,一边在零食堆里寻找快乐。为了享受一下短暂的快乐,这群孩子不愿意早起,每天睡到自然醒。在各种学习软件、资料堆里,躺着睡大觉,网课不想上,慕课不想刷,作业不想动。甘愿沦为碎片化娱乐的俘虏,让无节制的感官享受淹没自己。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满足,但却在这种快乐中,丧失了自制力和学习能力,懒得思考,懒得进步,让自己的未来,被这种快乐一点点偷走。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如何看待毁掉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是什么引发了垃圾快乐?那就是能让人获得短期快感的事物。心理学家亚当·阿尔特说:“游戏、八卦、直播等娱乐产品,就像毒品,一不留神就能让人上瘾。”孩子一旦尝到了垃圾快乐的甜头,就会上瘾,忍不住地想要更多,甚至会让意志迷失,忽略了本来应该做的事情。科学家花了10年时间,跟踪调查了100个孩子,其中有50名经常玩手机,另外50名接触不到手机。在那些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当中,所有人都考上了大学。手机满足了孩子一时的欢愉,但是手机制造出的垃圾快乐,杀死了孩子的自制力,杀死了孩子的学习能力,更杀死了孩子的上进心。垃圾快乐,不仅拉开了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距离,也在一步步毁掉孩子。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那些爱玩游戏,刷视频,爱看电视剧,沉迷于垃圾快乐无法自拔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玩游戏之前,孩子又乖又听话。成绩在班里也很好,老师们都夸她,这孩子真聪明啊。可是,自从孩子迷上了游戏之后,每天回家不写作业、不想吃饭,就想先玩手机。一学期的时间,成绩直线下滑。现在孩子天天闹着要玩,如果不给就开始抹眼泪,撒泼打滚。甚至砸东西。
以前觉得孩子玩游戏没啥,但等到发现事情的严重性之后,后悔已然来不及。这时,如果有人阻止他,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发脾气,大闹特闹。因此,千万别让孩子沉迷于垃圾快乐,一旦陷入,就只能一步步沉沦。当孩子体会到这种“垃圾快乐”的快感,他们根本没有自制力,能够做到拿得起、放得下。所以,避免孩子在垃圾快乐中沦陷,重回正常的学习,是父母的首要责任。当孩子在垃圾快乐的边缘疯狂试探时,不如试试这三个方法:孩子天生就会模仿,而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孩子们会一起看书,一起谈论各种各样的话题,没有一个人愿意抱着手机和iPad看。家长用自己的行为引领孩子,比讲千百遍道理更有说服力。如果想让孩子多读书、多运动、不过度沉迷于手机,自己就要作为榜样先行动起来,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沦为垃圾快乐的奴隶,很多父母认为,只要不给孩子看手机就行了。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做“禁果效应”,也叫“亚当夏娃效应”,意思是:越是禁止的东西,就越会勾起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就越想要得到手。孩子拥有极强的好奇心和逆反心,家长越不让孩子玩手机,孩子们反而越想玩。父母也做不到完全杜绝,孩子不可能永远不接触这些娱乐。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个漫长的过程,严防死守从来不是最佳选择,循序渐进才是。当孩子特别想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应该把禁止变成商量,可以跟他说:吃完饭再玩或者做完作业再玩。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下去,知道要先做正事再娱乐,长此以往,那他就不会沦陷于垃圾快乐。他会把孩子们放在自行车上,带着孩子们兜风,和儿子比赛玩游戏,甚至一起放鞭炮。在父母的陪伴与关怀成长,孩子自然会眼界拔高,心中有更广阔的世界,就不会沉溺于小小手机这一方天地之中。父母应该尽量空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下奔跑,放下手机、丢掉ipad,忘却电子产品。只有真心地陪伴孩子,主动关心和靠近孩子,才能让孩子在爱的守护下,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忘却虚拟世界带来的“美好”。都说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不如说拼的是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孩子是否遭受垃圾快乐的荼毒,和虚拟世界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是取决于父母的态度。愿每个家长,都能用爱和陪伴填充孩子的心灵,用以身作则,引领孩子增加灵魂的宽度和生命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