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12日电(记者雷敏、周琳)日前,阿里和苏宁两大巨头宣布互相参股,使市场对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商业模式的关注再度升温。但其实记者调查发现,热闹表象背后,O2O模式正经受着大企业鲜有盈利和小企业死亡率高的考验。业内人士认为,摆脱同质化阴影,增强实体支撑,提高团队运营管控能力,O2O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小企业混战“O2O” 线上线下进入“融合”时代
O2O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2013年这一模式传入国内,引发众多行业的追捧。
艾瑞咨询认为,国内O2O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零售业,包括线下扫码支付等,此次阿里与苏宁的“联姻”,就是零售业O2O的又一力作;另一种是本地生活服务类O2O,包括餐饮、美业、家政、教育、旅游等业态。
“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互联网经济的主题。”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说,现阶段包括争夺移动端入口、培育用户黏性、网上支付与本地生活服务的无缝结合等,都是在实现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的融合。
O2O也为“草根”创业提供了无限可能。如到家、河狸家、饿了么等大量生活服务类项目,成功获得多轮融资,并积攒了大量用户。
“O2O的门槛相对较低,线下的所有东西几乎都可以搬到网上,所以形成了大小企业千帆竞技的局面。”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甘剑平说。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绝大多数O2O项目的盈利模式是打造一个平台,通过引入创投、补贴砸钱的方式吸引用户,最终向其中的一方或双方收取服务费用,或交易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