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详情
2平米的摊子 35年的手艺,小贩也能做出米其林偏爱的口味
2016-09-20 09:33:50
来源: 凤凰网
字号:

还记得多少年前看《满汉全席》时,路边摊老板端来的那盘超级海鲜饭:木头架子、啤酒盖子、菜叶梗子、螺丝钉子,还有象棋子......





杰哥吃的津津有味,坐在旁边一桌的哥哥和靓妹看的是目瞪口呆。


路边摊吃的就是个情怀,如果像《食神》里的星爷那样,非要甩着没清理干净的大肠说理。那老板可能会像鸡姐一样撇你一眼,然后不耐烦的回答道:“擦掉就好了”。


电影还是一成不变的经典,而里面的街头摊却变了模样。一改往日脏乱差,还被米其林翻了牌子,挂上了一颗星,登上了2016年的小红书。



小红书


我们选的是味道,而不是你的地方。



陈翰铭


1965年出生在马来西亚,2016新晋米其林一星得主。


与其说他是新加坡牛车水档口里的小贩红人,小赞更愿意称他是走心的油鸡师傅。



2㎡的档口,每天150只新出炉的油鸡,配上饭或面,陈翰铭一做就是35年。



老话讲,酒香不怕巷子深。老陈的档口虽小,却封不住刚出炉的油鸡和叉烧在空气中弥漫的香味儿。




15岁辍学离开家跟着酒楼的香港师傅学艺,油鸡和烧腊的味道色相,打一开始就不会差。


手艺学成了,但陈翰铭遇到了一个问题:新加坡本地并不流行油鸡饭,加上港式酱料做法的不同,出炉成品的味道并不是很受大众的欢迎,每天能不能卖出去30只油鸡,都是问题。


本来就是小本买卖,得不到大众的肯定,店铺又怎能经营的起来?



既要迎合大重口味,同时又要保留香港油鸡和烧腊原有的口味。怎么做,是个问题。


老陈开始琢磨着在学来的手艺上做些改变,从肉鸡的挑选到酱料的增减,从腌制时间再到烧制时间,多一分少一分,口感上都有微妙的差距。用他的话讲,我做了多少年的油鸡和叉烧,就琢磨了多少年。



陈翰铭


选鸡也是个功夫活,太肥了容易油腻,太瘦肉又容易柴。挑了一圈,老陈还是决定用肥瘦均匀的马来西亚鸡。



清晨五点半,当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时,陈翰铭已经到了自己的小店里。穿戴好为新一天的买卖做准备。


酱汁中腌好的肉放在小火上慢炖,捞出冰水过凉,涂酱料上色入味,再入依次排开的挂进烤炉。



腌好的肉


做了30多年,油鸡烤的怎么样,陈翰铭已经不用靠头顶上的表来判断了。听下呲油的声音,闻下空气中的味道,还有多久出炉,心里早有定数。



每天上午10:30,准时开门营业。


手起刀落,半只油鸡在砧板上被剁成等宽的几块。左手按住鸡肉刀身一侧向内一推,往面前放好米面的盘里一送,淋上酱汁。几秒钟一气呵成的动作,一天下来,老陈不知要重复多少遍。



刚出炉的油鸡和叉烧挂在档口,挑逗着排队食客的味蕾。


每天工作17个小时,35年后的今天,他终于站稳脚跟,在牛车水的档口江湖中成了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陈翰铭


当被通知摘得米其林一星时,陈翰铭一脸的惊讶,反复追问联系人:你说的是米其林吗?但他可能会来到我的档口吗?



摘得米其林一星


入行几十年,从前只听过老师傅跟他说,厨师能拿到的最高荣誉就是米其林授予的,那时他真不敢想也没想过,自己手下的油鸡饭,竟然能被米其林看上。


7月21日,陈翰铭穿着一件白色厨师服,应邀出席了米其林颁星晚宴,颁奖台上,当主持人念道Hong Kong Soya Sauce Chicken Rice and Noodle时,老陈激动的走上台,手捧指南的瞬间,激动的难以言表。




米其林颁星晚宴


摘得米其林一星后,老陈的生意变得更加红火了。经常是档口的灯还没亮,铺子前就已经拍起了长队,这其中不仅有几年的老顾客,还不乏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外国人。



生意更加红火


然而老陈却并没有因为食客的增加做更多的油鸡。当被问道是否打算扩大店面或者开分店时,老陈摆了摆手,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从原先每天的150只增加到现在的180只已经是极限了,再多就要影响口感了。



生意更加红火


每当一天油鸡卖完的时候,老陈会走出铺子,顺着队从头走到尾,跟还在等待的客人抱歉的解释道:不好意思,今天的鸡都卖完了,真的不好意思。


一份2.5刀的油鸡饭、油鸡面,8年不涨一分钱,口味却是越来越好。



油鸡面


怎么保留这难得的一颗星?


老陈笑了笑,米其林的评判员也是食客,他们觉得味道好,这颗星就自然留住了。



油鸡饭


无论档口还是酒楼,只要用心,就会让食物拥有爱的味道。没有完美的食物,只有完美的厨师。

一键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