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5月9日6时讯(特约通讯员 王彬彬 通讯员 刘林)“我家有散养土鸡,25元一斤,给你送到县城哪里?……”在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阳凤村,一连接到几个顾客购买土鸡电话的付定祥笑得合不拢嘴,被太阳晒得黑亮的脸泛着光泽,满面笑意,幸福感十足。
曾经
生活没了盼头
如今的付定祥日子越来越好,每天沉浸在幸福中。谁也不曾想,几年前他还是一名贫困户,为筹集孩子的学费、母亲的医疗费东拼西凑,背了一身债,每天愁眉苦脸,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
2014年,付定祥因学致贫,一家5口人,2个孩子中有1个读大学、1个读中学,年迈的母亲患有疾病需常年住院治疗,每年高昂的学费、医药费让这个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变得更加困难,生活举步维艰。
回想以前的日子,付定祥几度哽咽,他说:“过去真苦,每天起早贪黑,工地里打零工、田地里种庄家.....脏活累活我都干过,一心想着多赚钱,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即便每天四处干活,可还是没钱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感觉生活没了盼头。”
2014年,付定祥的儿子付姚考上了大学,对这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付定祥也乐坏了,可孩子的学费也把他给愁坏了。为了儿子的学费,付定祥总是整夜整夜的睡不着,他想过找亲戚朋友借钱筹学费,因为母亲看病已借过几次了,至今也没还上,这次再也开不了口。
眼看着就要到了开学的日子,可学费还未筹到,就在付定祥十分焦灼时,遇到驻村工作队员到家中走访,驻村工作队员为他出谋划策,最终付定祥为儿子申请了助学贷款,让孩子顺利进入大学。
奋进
立下“脱贫”誓言
经历这件事后,付定祥立下一个“脱贫”誓言,自己可以过“穷”日子,但不能因此断送孩子的前途。
付定祥想着要脱贫,就得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像过去那样,即使每天在田间地里埋头苦干,也看不到生活的未来。
在阳凤村历来有种桑养蚕的习惯,付定祥家中也有几颗桑树,一直没用上几颗桑树都闲置在那,一想到桑蚕养殖周期短、见效快,他就想着发展蚕桑产业。
说干就干,付定祥有志气,有想法,就是没有钱, 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政府工作人员为协调贴息贷款几万元,不用还利息,付定祥这回乐了。他买来了桑树苗,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地头。
2014年底,在扶贫工作队队员的帮助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付定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下了10亩桑苗。
但养蚕是个技术活,付定祥对此一窍不通。“没有专业知识,更别提什么技术,连什么时候该喂养都不清楚。”正当他犯愁时,扶贫工作队请来专家,专门为他这样的贫困户举办免费的养蚕知识培训,还发放了养蚕的指导书籍,他一边自学相关知识,一边自寻脱贫门路。
慢慢地,付定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终于掌握了养蚕技巧。随着时间流逝,付定祥用心血浇灌的10亩桑苗已长成一棵棵茂盛的桑树,望着这一片碧绿的桑园,他逐渐看到了脱贫的希望。2015年,他通过饲养4季蚕,收入2万余元,一举越过了贫困线,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成功摘下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
日子越来越幸福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尝到甜头的付定祥高坚信,栽桑养蚕不仅能让他脱贫,还能让他致富。抓住农闲的时间,在房前屋后积极栽种桑树,现在,付定祥流转家周边的闲置土地,不断扩大自家的桑园面积,还打造了800亩的蚕房。
如今,凭借着吃苦耐劳的干劲和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几年时间,付定祥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一个种桑养蚕的行家里手。桑蚕种植地也从家门口转移到了田间地头,付定详的桑树林面积有100余亩,年收入10万元左右。

这几年,凭借养蚕,付定祥不仅把所有的外债还清了,还把房子重新装修了一番,孩子也大学毕业了,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美滋滋。
付定祥算了一笔账:今年桑树林的效益,每亩地有3000。扣除租地钱、化肥钱等成本,还可以剩1500多元,加上林下养殖的收入、夏季西瓜、果桑等,一年总的能收入近20万元,生活越过越好,付定祥每天都沉浸在幸福之中。
谈起未来的规划,付定祥更是笑得合不拢嘴,他想着利用桑树林在村里打造出一个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农场,带动其他贫困户发展桑蚕产业,鼓足大家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