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结束,离乡的游子返程。大包小包的行李里,有满满的家乡味。 开箱,见乡 长大后 乡愁是一件件“土特产” 家人沉甸甸的爱 多少件行李都装不下 菜满地、粮满仓 瓜果飘香,专治乡愁 不同的家乡 不同的家人 都有一种相同的疼爱 姥爷种了两院子菜,什么都要让带上。菠菜还很小给拔了一袋子,茼蒿也很小。石榴、梨都给我留着。 @小北北北北北同学 @去冰少糖谢谢喔 我上班的地方比较偏僻,要坐半个小时车才有火锅店。我妈说她要弄老鸭子汤(可以做火锅汤底)冻起来,让我放泡沫箱带走,又想哭又想笑。 @杨杨杨小朋儿 去年国庆节爷爷家有芋头不给我,老妈跟外婆吐槽了。今年国庆节回去,外婆说知道我喜欢吃芋头,专门给我种了一块地。 @没头脑想要变得有头脑 内容、图片丨综合自微博 每个人的肠胃都有一扇门 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家乡的饭菜,吃着吃着就哭了》 作者丨罗晓 节选自《美食里的亲情与乡愁》 这几日,老爸变着法儿给我弄好吃的,酸辣肥肠、爆炒土鸭、酸豆角肉泥、秘制猪脚……几乎顿顿不重样,看相虽不咋样,但味道是极好的。 这等美味,除了老爸几十年练就的超级厨工,菜的原料也极其讲究:外婆家的老坛酸菜,姑姑家的土鸭子,姨妈家的本地辣椒,都是老爸老妈回老家搜罗过来的。 一日,爸爸幽幽地来了一句:“这次走了,不知道又要多久才能回来了?你想吃了该怎么办呢?”弄得我只好拼命安慰:“你女儿聪明着呢,放心,想吃了我会学着做的。”转过身,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 无论多大,在父母眼中,我们就是那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古人曰: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社会演变成了:儿孙在外,父母需远游。我亲爱的爸妈,一方面要操心着远方一双孙儿无人照看,只好背井离乡、忍受种种不习惯,像候鸟似的经常南飞,另一方面又极其思念家乡,想念着家乡的女儿和外孙。 于是,一有机会就想方设法回家,他们老实寡言,不会深情表达,唯有用制作美食这种朴素的方式填饱女儿的馋嘴,也倾注着他们所有的牵挂与爱…… 品尝着美食,感恩着父母,也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与思念。此刻,在我脑海中,无比思念两个人。 一个是我最爱的外婆。外婆家有个石灰坛子,生长在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时候“走人家”总是会用纸包一些糖作为礼物,主人收到了是不会轻易吃的,都要放到石灰坛子里珍藏起来备用。于是,外婆家的石灰坛子成了我们眼中的聚宝盆。坛子慎重地放在楼上,每次去外婆家,她都会颤颤巍巍地爬上木楼梯,变戏法似地从坛子里掏出美食塞给我们,有时是一块冰糖,有时是一个发饼。 当然,有时馋嘴的我们是不会满足的,吃了还要,眼巴巴地望着,嫩声嫩气地求着。外婆只好一边叹气:“哎,都给你们吃了,下次走人家就没了。”一边又爬上了那摇摇晃晃的楼梯,背后是我们得意的笑容。 和美食记忆联系深刻的,还有我的三奶奶。想到三奶奶,就想起她那头白花花的天然卷发,满是裂纹的粗糙双手,佝偻着背,深一脚浅一脚(视力不好)…… 她那阴暗潮湿有点老旧的小家,是孩子们的乐园。我们会毫无顾忌地自由穿行,她那温暖的火塘边不仅有好听的神话鬼怪故事,还有香喷喷的烤红薯;房屋角落里酸菜坛子里的洋姜,永远还没放进去几天,就被我们偷偷“潜入”,翻了个底朝天。印象中三奶奶从未追究过此事。现在想来,三奶奶是故意纵容我们的贪吃,用她无私的爱,喂养我们这些淘气的“小猴子”。 如今,两位深爱的长辈已故去多年,关于故乡美食的记忆却一直都在。忽然发现,上天是如此眷顾我们。那时虽没有大餐,有的只是那火红的灶堂,那氤氲在厨房里的水蒸气,那弥漫在空中的烟火味,那石灰坛子、酸菜坛子,可我们却可以每天都快乐,童年的欢声笑语常常穿透老屋的墙壁在乡村的空中四处飘散。 童年已无法凭吊,思念与乡愁却因为美味在心中妥妥安放。其实人间大美就在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就在这一箪食一瓢饮当中。珍重,珍藏! 图片丨视觉中国 一部热播剧里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所有选择漂的人,在走出家门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后,你就是你自己的家了。”漂泊在外的游子萌生乡愁时,家乡的食物,总能填满寂寞的思乡之心。 乡愁是人与家乡的距离,隔得越远,拉扯得越强烈。 没什么比食物更能串联起,我们与故乡山川的联系。 为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