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交通发达了,平民也可以坐旅游车、火车、高铁,甚至于乘飞机。但无论乘坐哪种交通工具,感觉都没有在长江里坐客轮舒适!尤其是在暮春、初夏,还有秋天,站在甲板上,倚靠着船舷的栏杆,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展望着两岸秀美的景色,迎面吹拂着略带水腥味的湿润江风……那感觉,真是爽极了!
还记得1984年应运而生的“江汉”系列客轮吗?
“江汉”过巫峡剪刀峰下
“东方红”系列客轮的命名,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时(1966年11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4年7月1日这一天,由长江轮船航运总公司决定对长江上所有的“东方红”系列客轮启用新船名。按照船舶所属管理分局,以“江申”、“江芜”、“江汉”、“江渝”加编号命名。“江汉”系列客轮正式诞生,属武汉分局管理。
“江汉”系列由小型和中型客轮组成。一位数到二位数编号的“江汉”客轮是中型客轮,负责武汉到重庆、武汉到上海、武汉至三峡国际航线;三位数编号的客轮是小型客轮,主要负责武汉到各地短途。例如:部分客轮的更名如下:
原“东方红11”轮--更名-→“江汉1”
原“东方红12”轮--更名-→“江汉2”
原“东方红13”轮--更名-→“江汉3”
原“东方红14”轮--更名-→“江汉4”
原“东方红15”轮--更名-→“江汉5”
原“东方红16”轮--更名-→“江汉6”
原“东方红24”轮--更名-→“江汉7”
原“东方红26”轮--更名-→“江汉8”
原“东方红10”轮--更名-→“江汉13”
原“东方红31”轮--更名-→“江汉14”
原“东方红27”轮--更名-→“江汉15”
原“东方红28”轮--更名-→“江汉16”
原“东方红29”轮--更名-→“江汉17”
原“东方红30”轮--更名-→“江汉18”
……
原“东方红32”轮--更名-→“江汉50”
原“东方红33”轮--更名-→“江汉51”
原“东方红34”轮--更名-→“江汉52”
原“东方红35”轮--更名-→“江汉53”
原“东方红36”轮--更名-→“江汉54”
原“东方红37”轮--更名-→“江汉55”
原“东方红38”轮--更名-→“江汉56”
……
原“东方红259”轮--更名-→“江汉122”
原“东方红260”轮--更名-→“江汉123”
原“东方红261”轮--更名-→“江汉124”
“江汉”17号
“江汉”18号
“江汉”19号
“江汉”20号
“江汉”20号船员为旅客服务
长江第四代客轮原“江汉”21号
“江汉”51号
“江汉”52号
“江汉”53号
“江汉”54号
“江汉”55号
“江汉”57号参加秭归旅游码头建成典礼
“江汉”59号
“江汉”63号
“江汉”119号
“江汉”124号轮经过夔门锁江铁柱原址
“江汉”131号
长航武汉分局不仅开辟了上至重庆、下至上海的长途客班航线,而且开辟了武汉至宜昌、荆州、九江、南京的中途客班航线和武汉至洪湖、嘉鱼、黄石、鄂州、团风短途客班航线。从汉口始发的客班轮,到终点港上海后,再从上海返回汉口,这条航线就称“汉申线”;到终点港重庆,就称“汉渝线”;到终点港宜昌,就称“汉宜线”;到终点港南京,就称“汉宁线”;到终点港九江,就称“汉浔线”;到终点港芜湖,就称“汉芜线”。当时,为加快主要航运港口的到达时间,各航线上不仅辟有正班客轮(沿途停靠),还辟有快班客轮(重点停靠)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长江航运的黄金时段,长江客运在那段时间发展很快,客流量非常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国家铁路、公路的迅猛发展使得长江航运越来越困难。汽车、火车在其快捷优势显而易见的情况下,为了在客运市场争取更多的客源,还有意将票价降至长江客船票价,从运价上不断压缩水上客运的低价空间,最终逼迫长江客运退出客运市场。例如,1992年4月,汉口至重庆硬卧火车票为72.50元,而同期汉口至重庆的船票价格也相差无几。但是,从武汉到重庆、武汉到上海的乘船时间却比火车与汽车长得多!
由于长江客运萎缩,2001年10月10日,长江航运集团正式宣布,运营120多年的武汉至上海客运航线(汉申线)正式退出客运市场。武汉分局一下子失去了航运半壁江山,下属的“江汉”系列客轮,也被迫进行了各种选择。例如:
“江汉51”-→改装成“江浩”滚装船;
“江汉57”-→划给重庆分局改名“江渝22”;
“江汉59”-→改装成“江鸿”滚装船;
“江汉60”-→97年12月在武汉青山发生严重撞船事故并引发大火;
“江汉61”-→划给重庆分局改名“江渝23”,后“江山7”旅游船;
“江汉62”-→改装成“江安”滚装船;
“江汉63”-→划给重庆改名“江渝24”,后“江山8”旅游船;
……
三峡各个时期的航运工具,都会在历史上留下它们的痕迹——“江汉”系列客轮也是这样。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