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帮,即是船工的民间组织。历史上使用交通工具的人们,他们为了交通运输的方便与安全,为了大家能齐心协力地克服运输中的困难,团结在一起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团体,这样的团体就以交通工具的形式称为车帮、船帮、马帮、驼帮等。
最早出现的船帮组织是在战国时期。1957年,在安徽寿县发现了四件战国时期楚国王子启的金(铜)节,其中舟节一,车节三(现均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舟节相当于当时船只通行的“通行证”。舟节铭文上,记有“屯三舟为一舿,五十舿,岁一返”。“舿”是一种古代运输的船只组织。这就是说,三舟为一舿,五十舿则为一百五十舟,此舟节限制一次所能行驶的舟数,每年更换一次。有了这种舟节,每一舿船只组织就可以顺利的经商通行。这种“舿”,就是船帮的雏形。
(图文无关)
战国时期,安徽寿县属楚国。安徽寿县发现的舟节,说明当时楚国水路运输已经组织起来,必须持舟节方能通过官府关卡。当时,四川东部也属楚国管辖,楚襄王曾在巫山巡游,在那里建有楚阳台。由此可以推断,“舿”的这种船帮最初组织形式已经在战国时期的峡江内就已经存在。
(图文无关)
到了唐代,漕运系统“舿”的船工组织转变成了“纲”。唐朝有一专管理财的官员叫刘晏,他对漕运系统改革,《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三》中记载“晏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送至河阴……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筿为綯挽舟,以朽索腐材代薪,物无弃者。”唐朝船工组织的“船纲”,一直延续到宋代。
![]()
(图文无关)
我国船帮组织的盛行时期是在明清时代。“船帮”起源于明代运粮的漕船,代替了原来的“船纲”。明朝末年,漕运任务繁重。朝廷为保证运粮安全,运粮船只按任务大小与船只大小配备军丁,定编为若干个船帮便于管理。这时,在州府行文中出现“船帮”一词。当时,运粮漕船是由官办管理。明末清初,朝廷更换,天下大乱,船帮发生演变,逐渐转变成民间组织。
![]()
(图文无关)
到了清朝雍正年间,雍正是个以农务为先的皇帝。据史料记载,他大兴农务,大设天下粮仓。中华大地,南米北麦,必须畅通粮运之道。雍正四年,雍正厉行改革,出皇榜由钦差田文镜招民,兴办全国水路粮运。当时,杭州有三位异姓昆仲,武功十分了得,义气深重,曾入天地会,由长至幼是翁岩、钱坚和潘清。此三人一拍即合,揭下皇榜接受此任。于是,他们为兴办漕运,创立了一个新帮会。三人接下的漕运是水路运粮,主要是以通州至杭州这段航程。为船行通畅,他们建设了七十二个半码头(其中所谓的半码头,指的是专做南北杂货小买卖用的码头),设立一百二十八个船帮。由于新帮会徒众过去都是以漕运为业,故称粮船帮。由于粮船帮是由杭州翁、钱、潘三人共同创立,当时也称杭三帮。后来,此帮由于承办的是清政府的官办漕运,故更名为“清帮”,也称“青帮”,办得轰轰烈烈,全国有名。翁、钱、潘三人即是青帮始祖。当时,杭三帮势力在朝廷帮助下迅速扩大,长江中下游、运河一带,全是他们的势力范围。
![]()
(图文无关)
由于雍正时代使用杭三帮(后更名青帮)模式管理漕运的成功,杭三帮影响也逐渐沿长江上溯扩大至长江中上游,进入川江。清朝中期,由官办主持民间船帮进行船运,许多内河船帮逐渐发展起来,川江一带船帮也迅速组织起来。据《东湖县志》载:清乾隆年间,渝州(四川重庆)每岁下楚大米10万石,百货贩运等,大都由专航川江的船帮承运。这是峡江最初的民间船帮。
由此,峡江内船工组织已经基本由“舿”至“船纲”,进入“船帮”时代。
峡江内民间船帮,开始基本上是以码头、滩头、城镇组织起来。继而在发展中经过火拚、合并,各地船帮组织不断演变。当时,清政府需要一个安全、稳定的船运环境。为此,在清政府的介入下,峡江船帮逐渐发展到以地域所在的州县区域为组织。峡江内,从宜昌至重庆,船帮特别多。例如:庙宜帮(峡江内人称皇陵庙至宜昌段船帮为庙宜帮,当时宜昌另有荆宜帮、汉宜帮)、归州峡内帮、归州峡外帮、奉巫帮、云开帮、万县帮、长寿帮、蜈蚣旗(涪陵)帮、大红旗帮等。
各船帮的船只在峡江内行驶,通过船顶的旗标说明船只所属船帮。
根据《宜昌地区水运志·运输·木帆船运输业·船帮》与《重庆内河航运志·木船·木船帮会》描述,当时川(峡江四川段)、楚(峡江内湖北段)各船帮的名称与船顶旗标如下。
楚帮
庙宜帮:皇陵庙至宜昌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不详)
短旗帮:又称归州峡内帮、庙河帮。系秭归青滩至茅坪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红旗(略短于长旗帮),上有两条飘带,另加四方斗和油葫芦。
长旗帮:又称归州峡外帮、归州帮。系巴东官渡口至香溪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红旗,另加四方斗和油葫芦。![]()
长旗帮与短旗帮的旗标
川帮
奉巫帮:系奉节、巫山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正方形上黑下白旗,上加青色、红色飘带各二根。
云开帮:系云阳、开县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镶青色鸡冠边的正方形白旗,上加二根青色飘带。
万县帮:系万县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镶红色鸡冠形的正方形红旗,上加二根青色飘带。
忠州帮:系忠县、石柱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正方形红旗,上加二根青色飘带和一个小圆球体。
万县帮与忠州帮的旗标
丰都帮:系丰都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红旗,上加二根兰色飘带。
涪陵帮:系涪陵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镶兰边的长方形红旗,上加银白色蜈蚣条带。
丰都帮与涪陵帮的旗标
长寿帮:系长寿一带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白旗,上加五齿耙形。
大红旗帮:系宜宾一带包括嘉陵江一部分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大红旗。
小红旗帮:系宜宾一带的船户。
船顶旗标:长方形小红旗。
峡江内的船帮,在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逐渐发展为老一辈人都知道的“川楚八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