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以前川江码头是没有趸船的,轮船到港后靠不了岸,只好选择深水沱和砂卵石的河床区域,抛锚江中停泊。这时,等候在码头岸边的小木船,便纷纷划上去,把旅客和货物从轮船上接转下来,再运送到岸边。岸上的旅客要乘船和货物出港外运,又由这些小木船从岸边转运至江中的轮船上。
这种接转、运送旅客和货物的整个行为与过程,当时称之为“递漂”,成为当时养活一大批码头工人的职业。从事递漂的工人都分别有自己的帮会组织,并且从事递漂的区域有严格的分界、分工,提装工人只能转运船上的货物,力夫则负责搬运旅客的行李,相互不能抢揽业务。比如重庆港就分龙门浩、朝天门、嘉陵江各码头帮,万州港的递漂工人分南岸、北岸帮。但递漂工人和帮会之间仍有弱肉强食,争抢业务和地盘的事件发生。1930年,万州港有一艘轮船因停在江心分不了区域,北岸“正轮子”帮会与南岸提装队发生冲突,把官司打到了县衙,后经裁决,南岸提装队负责给轮船装载,北岸“正轮子”帮会承担卸货业务,这才平息了事端。重庆朝天门与嘉陵江码头相邻很近,也经常发生争夺地盘的事件。 1931年10月,中国航空公司开通汉渝航班,辟渝中区千厮门和万县聚鱼沱江面为水上机场,“万县号”水陆两用飞机在江中水面降落,机上的旅客、行李、邮件、货物,也是经递漂上下岸。
卢作孚意在言外地笑着对撤回去的士兵说:“好吧,他不让我们中国人上船,我们中国人就不上他的船。”果然,连递漂的力夫、提装工人都不上“云阳丸”了。原来卢作孚事先已和递漂的船主、力夫、提装工人商定,对不接受检查的外国商轮,拒绝装卸货物和补给食品,工人们损失的工钱,他负责双倍补偿。对外籍轮船在川江上的肆意妄为,递漂工人早就怨声载道,一致拥护卢作孚的决定。
在8月炎炎烈日的江面,“云阳丸”停靠了4天,货物不能装卸,食品又短缺,船上的日本人慌了,连忙给日本领事馆发电:向地方当局施压,又派人密秘联络递漂工人,许诺重金卸货、补给食品,结果都失败了。没有办法,趾高气扬的日本船长只好低下头来,接受川江航务处士兵的检查。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重庆港对外国船只进行检查。 递漂过程缓慢,也带来安全隐患,旅客和货主都深感不便。终于在川江正式通行轮船20年后,有了第一只供轮船靠岸的趸船。
1927年1月,民生公司开始了渝涪轮运航线,为方便旅客,1929年在涪陵购买一只木船作为趸船,并租用龙王沱的一块地皮设置码头。这是史料记载的川江最旱的趸船。接着的
正在进行“递漂”的轮船和小划子。